918 建材網
收藏數 0 觀看數 4944

建築師專業是「技術」還是「創作」? 建築界老中青三代齊聚辯證

日期:2021-04-19    

文 / 918建材庫

▲ (照片來源 / 付費圖庫)

 

建築專業是「技術」還是「創作」?如果要將建築師視為一種整合性的重要角色,那麼技術與創作該如何體現於當前國內的建築教育改革中?這個問題在台灣建築界精神領袖陳邁建築師辭世2年後至今仍不斷在辯證中。

 

台灣建築界精神領袖陳邁建築師自2019年4月11日辭世至今,上周末其成立的建改社特別舉辦一場「陳邁建築師逝世2週年紀念論壇」,特別邀請國內建築界老、中、青三代,包括李祖原、潘冀、張哲夫等建築大師齊聚一堂,也邀請協助推動完成「政府採購法」的立委吳思瑤與會,除感念陳邁為台灣建築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之外,也探討國內建築發展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論壇中分別以「戰後台灣建築的反思」及「台灣公共工程的沉疴與期待」,來與談國內建築教育與專業的危機,並談論執業建築師參與公共工程所遭遇的各種困境。在談論「戰後台灣建築的反思」時,建築及都市設計評論家郭肇立教授便針對這項主題演講戰後建築教育、競圖及專業等問題。

 

|何謂建築師的專業?


▲ 建築及都市設計評論家郭肇立教授針對戰後台灣建築的反思進行演講 (照片來源 / 付費圖庫)

郭肇立認為,由於建築的知識非常廣泛,常常必須分門別類探討建築含有的結構、水電等各種專業,再加上有些人看建築專業往往趨向圖像美學,而忽略人與建築更複雜的居住關係。

 

然而,建築中的「專業」,其代表意義是什麼呢?「profession」這個字就西方文化來看,是一種「整合」的能力,對於某一種學理來說,具有該學理的整合知識,例如水電就有屬於水電的整合知識;而西方教育中的「Master」,也被稱為大師、名家或工程師,必須具有專業,還要具有通才的能力。但專業的特徵是具有一種「信念」或「宣告」,並具有統合能力用以判斷事物。

 

因此,郭肇立認為,建築師就像廚師一樣,不是光有頭銜,靠營養師的配比或圖像來做菜,必須要擁有一種統合「整體」的觀念,不論是採買食材或備料、烹煮,都必須要有整合的技術,才能做出一道道色香味美的料理。

 

|建築教育與公共工程的競圖問題


但這種專業能力就建築教育而言卻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學位主義」。因為學校必須聘請博士以上學位的專家來授課,但面對最重要的建築整合中的設計問題時,就會出現教學問題。

 

如同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言:「人生而無知,但並不愚蠢,是教育使人變的愚蠢。」如果受了不合適的建築教育,進入業界後才發現問題一樣,如果學生的畢業設計都找學術界人士來評比,就會使作品與業界產生落差。

 

再延伸到競圖的問題來看,郭肇立認為,投標常常看到「資格限制」的問題,會以國內、外,或者做過多大規模的廠商才能投標,但事實上設計不分年齡與經驗,甚至是國籍,甚至要做公共工程還會面臨「評審辦法」,面對的不只是分數,還有各個專業領域的評審,但這些評審很可能都沒有建築師的整合能力。

 

然而,什麼才是最理想的建築評審?他認為,各種專業的「技術顧問」可針對建築進行審查,最後統合成一份參考報告,而非讓技術顧問與了解建築設計的委員來混雜評分,因為建築是一種整合性的,僅能由懂整合的專家組成,而非分項的集合,最後更要以「共識決」來互相辯論,再以說服的方法來取得最佳設計方案。

 

|重視技術服務還是文化思考?


《台灣建築》月刊總編輯王增榮(右)與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阮慶岳(左)會後與談時針對演講做出回應 (照片來源 / 付費圖庫)

不過,《台灣建築》月刊總編輯王增榮與談時認為,建築本身必然牽涉到「技術」,但技術是一種基本,整合才是關鍵,雖然建築法或建築師法的立意良善,但要把建築當成一種技術還是創作?他則堅持建築最根本的就是一種創作,但是他發現國內建築師都有一種思維-「我們這個行業就是一種技術服務」,這樣的思維其實會漸漸失去對建築的文化思考。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阮慶岳與談時也說,「整合能力」確實是建築教育要面對的市場問題,但如果太過迎合市場,就可能讓建築落入理性工具化的定義。因此,必須定義清楚建築專業是什麼才能思考建築教育要如何改革。因為當我們都了解建築人的專業在哪裡,而這種專業不可或缺所存在的必然性是什麼?以及這個專業為何值得被社會尊敬,教育改革才會有更清楚的方向。

 

建築師確實值得被尊敬,但過去10年來,他們的發言權越來越侷限在「碎化」的觀念,無法在更廣大的時代與文化中,對建築做出思考與回應。

 

然而,談到公共工程,政府與建築界的關係是什麼?不論是競圖或是歷史保存,在阮慶岳看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太依賴法規的制定,彷彿很多建設問題,都要從擴大法規制定來做起,只是如果太依賴法規,「人」就變得無法解決公共工程的問題,而建築師要扮演「整合」角色,恐怕就會在競圖與歷史保存上越發失去發言權。

 

論壇中有建築師則認為,「建築應該要平衡好『技術』與『創作』。」因為創作能力強的建築師事務所,技術能力也需要很強;相對地,如果建築只談創作,反而會讓建築更加抽象。

 

對此,王增榮回應認為,以前他那時代的建築教育似乎存在著一種觀念,就是「建築教育在學校完成後,有一半要放在事務所內訓練。」他在大學時學過施工圖,但尚未有能力完成建築整體,是後來進了事務所後,他才不斷地被訓練如何成為一個具有整合能力的建築師,反觀現在許多中生代的建築師都希望畢業生能文武雙全地進入事務所。如果大學建築教育變成一個技術部門的訓練,國內建築的未來恐怕會更悲觀。

 

【文 /劉芳妙;本文已獲得經濟日報授權轉載】


 

???? APP下載  Google Play 、Apple store

 

《 你可能有興趣 》

► 都更危老土建融利率 悄喊漲

► 原料漲又缺工 工期、成本脫軌 建商喊痛

► 「一天薪一萬」找不到工?內行人揭真相 曝工地真實行情

► 預告修正「經濟部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

► 預拌混凝土喊漲 至少一成

► 修正《新北市高氯離子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處理自治條例》

 

???? 更多認識918建材庫-點我了解
???? 更多產業新知-點我了解
???? 加入918建材庫粉絲團-點我加入 
???? 加入918LINE官方好友-點我加入


推薦專題

更多>
當初為了想讓改造後的工廠保有一些工業元素,例如燈光、牆上的二丁掛等,一心只想設計成工業風的鍾先生,其實根本不懂工業風如果套用在這間住宅,是否適合全家人生活起居的機能性。結果,設計師設計出來的風格卻帶有一點現代風,雖然跟他想要的工業風格有些差距,但設計出來的整體感卻讓他感到舒適。
建立時間:
2022-03-02
一間屋齡高達40年結合住家的老舊工廠要改造成可以居住的空間,簡直難上加難,除了內部結構可能需要補強之外,預算上也會相當可觀,但是要幫業主設計出擁有兒時那段生活在工廠時光的住宅,還要擁有兼具個人工作室與住宅合一的空間,甚至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讓業主心滿意足,這個設計案例你千萬不可錯過!其運用的建材就是關鍵。
建立時間:
2022-03-01
目前國際上兩大知名的健康建築認證平台Fitwel與WELL早在去年就推出現有建築空間應對COVID19的認證計畫。儘管它們認證的方式是獨一無二的,但仍有一些共同之處,例如如何正確的洗手、購買安全而有效的清潔用品、以及如何正確的清潔公共區域?以及個人防護裝備使用的教育訓練等,都是確保建築空間使用者的安全健康。
建立時間:
2021-06-10
上一篇談到室內空氣品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性,以及各式各樣的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再談到建築物如何在這些標準中,成為防守人居環境的健康建築,靠的就是近年來陸續出現的健康建築認證。然而,以目前國際建築上陸續開始引進的WELL認證已被公認為最具權威性的健康建築指標,而它認證程序及費用如何以下將簡單說明。
建立時間:
2021-05-28
新冠肺炎疫情從去年到現在不斷對全球各國造成極大的健康及經濟衝擊,身在營建領域的我們究竟可以在建築空間中怎樣回應?要如何使「建」築,成為「健」築便成為當前格外重要的課題,要如何讓建築對人居環境有健康的幫助,而非人住在房子裏,越住越不利健康,那就必須在相關認證上開始思考。
建立時間:
2021-05-25
儘管公共工程的諸多問題早就老生常談,可能對經驗老道的營建同業都熟悉政府機關工程標案的一貫作風與弊病,但林欣億曾遭遇的狀況或許就是許多建築人都有過的經歷,她當初想白手起家自行開業,原以為輕易地拿到一個警察局的改建標案,就順勢投入進去,沒想到卻開始面對一連串不平等的待遇。
建立時間:
2021-04-23
建築專業是「技術」還是「創作」?如果要將建築師視為一種整合性的重要角色,那麼技術與創作該如何體現於當前國內的建築教育改革中?這個問題在台灣建築界精神領袖陳邁建築師辭世2年後至今仍不斷在辯證中。
建立時間:
2021-04-19
各式各樣的鋼材設備都是軒展將享譽歐洲的知名系統門窗幕牆及工業用金屬型材品牌導入台灣,以紮實的金屬製造能力打造鋼材,軒展代理的金屬型材產品線十分齊全完整,在市場推廣上以系統門窗及帷幕牆系統用的金屬型材為主力,更有具備防火效能
建立時間: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