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918建材庫
台北市近年來發生多起大樓外牆磁磚脫落砸傷人意外,去年便在《臺北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中,增列第31條之1:「領得使用執照達一定年限或外牆飾面具風險之建築物,應定期委託專業診斷檢查機構或人員辦理建築物外牆安全診斷檢查及申報。」
此條例去年通過後,今年2月又公布「臺北市建築物外牆安全診斷檢查及申報辦法檢查及申報辦法」,要求11樓以上、屋齡15年以上之建物須每6年檢查申報一次,屋齡30年以上之建物每3年就得檢查申報。沒想到,清查後發現全台北市就有近4393棟要申報檢查,市政府卻在今年7月發文要求各大樓管委會,年底前提出診斷及檢查申報,否則未申報將對負責人或建物所有人罰緩最高5萬元,且不合格又不改善者最高罰緩30萬元。
結果近來市議員接獲民眾陳情,反映診斷檢查費用過高,且發現外牆檢測自治條例還未通過前,已有議員質疑費用恐需20萬以上,且檢測方法不同,價格從8千到到近10萬都有,沒想到條例通過後,價格竟暴漲10倍以上,若要在年底前完成申報,光是一棟大樓的檢查費用就高達上百萬元,估計4393棟大樓至少要花費43億元。
有議員更質疑,目前全台符合資格的建築師或受訓過的檢查人員不到1千人,若要在年底前檢查完畢根本不可能,如果無法檢查完而受罰,到底誰該負責?
然而,這項條例為什麼會使得外牆檢測及簽證報價差異甚大?其實問題就出在當初訂立這項條例時,所有的準備措施都未建立導致。
「這項條例從頭到尾充滿了很多問題,到現在都沒解決。」目前專營外牆繩索高空作業,同時也是亞太防水止漏技術協會理事的李誌誠質疑表示,北市府原是立意良善,但從他的觀點來看,他提出以下疑問:
1. 檢查完畢,如果磁磚掉落砸傷人,責任歸屬歸誰?
當然,檢查人員有執照,但如果檢查完畢,磁磚掉落傷人,誰負責?工程師還是大樓管委會?
2. 檢查價格為什麼參差不齊?其原因在於沒有明確的檢查標的,意即民眾可能找到一棟檢查要價20萬元,也可能找到一棟要價2萬元的檢查費用,所以價格之所以紊亂,就是因為在實際檢查執行的SOP上就沒有訂立一套標準,因為目前檢測方法有三種,一是目視,二是紅外線,第三是打音法,其次用什麼做紀錄?如果採用噴漆做記號,會不會引起反彈,進而讓大樓加速處理維修進度?這些都是因為沒有一套完整的規範,才會導致價格差異甚大。
3. 全國領有執照的檢查人員之所以不足,是因目前開設這類相關的課程非常稀少,如果硬要執行就會讓人質疑,是否故意把課程開設較稀少,以「圖利」某些廠商。
4. 檢查後發現大樓外牆問題非常多,若要維修,價格也相對提高,但這費用應該誰負責?大樓管委會還是所有住戶負責?
5. 如果檢查後有問題,大樓住戶有疑慮而無法有維修共識,那應該算什麼?
以上問題,北市府至少要在法規、配套措施上訂出完整的方案才有辦法解決4393棟建物外牆的檢測維修問題。
更多認識918建材庫-點我了解
更多精彩內容-點我了解
加入918建材庫粉絲團->點我加入